Skip to content

訂閱的基本邏輯

觀眾 X 看完影片 A 而訂閱頻道,邏輯上他是期望接收更多類近影片 A 的內容

普遍創作者都批評平台的演算法刻意壓低自然觸及率,誘使他們付費投放廣告破局,令數十到數十萬的追隨者和訂戶貶值,甚至失效。這說法其實不盡準確,忽略了訂閱和觀看的基本邏輯關係。

成名要趁早,創作者不時都想走捷徑,為求刹那光輝,產出與本業無關的一次性內容。相對正經內容,無疑搞笑或抽水內容更易導流和增長訂閱,但大部份因此而訂閱者的期望都難與日後產出的內容對稱。

簡單來說,觀眾 X 看完影片 A 而訂閱頻道,邏輯上他是期望接收更多類近影片 A 的內容,即 A + (N%不同) ,若然創作者日後僅能產出風格不同的影片 B 和 C 等等,觀眾不看都是正常。演算法角度而言,不斷派出去都收不到用戶的正面反饋,調低某頻道的自然觸及率是十分合乎邏輯的決定。

頻道愈大,題材愈廣,客源愈雜,儲得愈多英文字母,內容與訂戶期望愈難對稱,訂閱功能的觸及率愈難穩定。除非,除非創作者以自己的品牌形象而非題材做賣點,才可串通所有客源。

這樣說可能有點抽象,不如用音樂做例子。一位民謠歌手某日自覺懷才不遇,想拍一條改歌惡搞影片導流,他可能會一夜增長過萬訂戶,但其實新一批訂戶普遍對民謠的興趣都不大,他認真創作的民謠歌曲便不可能受惠,簡稱曇花一現。

演算法雖有傾向,但操作者千萬不可過份側重自己專長,而忘記基本邏輯。

Next

誰在左右演算法的傾向

與800億個訊號共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