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
關鍵字的自白

一組有用的關鍵字之所以能成形,必有一定搜尋量支持,無則不成

為客戶的創作部或編輯部提供數碼行銷培訓時,不時有學員質疑「關鍵字研究」(Keyword Research) 的作用僅限於搜尋引擎行銷,一旦離開便如蛟龍失水,無用武之地,其實不然。

一組有用的關鍵字之所以能成形,必有一定搜尋量支持,無則不成。簡而言之,一個關鍵字實質象徵了某群人的興趣,是一個盛載群眾數據的容器。故此,在社交媒體和傳統媒體的宣傳植入關鍵字,作用如同吹集結號,召集相關受眾關注,是一個有數據根據的跨媒介行銷決定。

雖則創作的成敗有無數不可量化的因素在左右,但理論上有數據相助,微調細節,可減低憑空想像而撲空的機率。

以「易潔鑊」為例,用關鍵字工具簡單爬取數據,可得知其中一組食材類關鍵字為「牛扒」,而「豬扒」和「雞扒」等都不入流。換句話說,若然你需要圍繞易潔鑊製作內容,例如產品評測和示範影片,你選用的食材必為「牛扒」,因為從關鍵字數據可推測,消費者購買易潔鑊的常見用例就是煎牛扒,你選錯其他扒類,收視應該會大打折扣。

搜尋數據無法完整無缺地呈現用戶的集體行為,但足以助創作者洞察市場概況,摸着石頭過河,有效降低創作者投入時間成本的風險,作用與其他社交媒體分析工具的字海雲 (Word Cloud) 類似,是數據的其中一款。不過,關鍵字的作用亦時常被高估,不少人誤以為潑撒幾組關鍵字就可懶理內容質素和用戶的搜尋意圖 (Search Intent)。

再舉一個例,現時香港幾乎有些少姿色的女藝人,熱門搜尋關鍵字之一就是「J」,意味用戶意圖查找有關該女藝人的清涼照,但假若創作者只想食字,在內容上輕輕一提該字或相關內容,無滿足用戶之意,用戶的停留時間不會長,互動率亦不會高,向演算法發放不良訊號,直接拖低系統推介機率和用戶回流率。一家商店在舖外張貼「全場低至一折」的海報,但舖內卻無相應商品,消費者三兩分鐘就會散水走人,下次見過鬼都怕黑,不再回頭。

又以 YouTube 影片為例,即使關鍵字研究可為收視打個底,但最終能否發揮到槓桿作用,根本仍須視乎影片的結構、節奏和敘事,乃至主持的個人風格和魅力。

倘若簡簡單單在內容把玩關鍵字可輕易令收視直線拉升,豈不是對苦心鑽研創作的人很不公平?舉凡能帶來短期回報的工具都必有局限,不可不察。一隻基圍蝦再美味都是一隻基圍蝦,不可能因為廚師上乘的烹調技巧而變成一隻龍蝦。

在演算法年代做創作不可忘記數據,更不可忘記創作的本質。

Next

誰在左右演算法的傾向

與800億個訊號共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