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
數位敘事技巧

敘事  ✺  YouTube  ✺  基礎

不論考試答題技巧或數位敘事技巧都是追求快、狠、準

廿一世紀二十年代注意力稀缺,媒介之間的界線愈見模糊,競爭亦愈來愈激烈。影視串流平台 Netflix 於 2018 年第四季財報稱,相比傳統定義下的競爭者 HBO 和 Hulu,其最主要的對手是人氣遊戲 Fornite,因為彼此都在爭奪「消費者的屏幕時間」(Consumer Screen Time)。2021 年 7 月,Netflix 計劃鋪路進軍遊戲市場

內容供應超出需求,創作者若要在商業市場圖利,不止考慮敘事弧線,亦需要更簡單易明的敘事技巧,捕捉一瞬即逝的注意力,而讀書時期的答題技巧恰巧可派上用場。

觀眾的注意力和時間有限,公開試改卷員亦如是。學生哥時代,不時聽到補習名師稱,改卷員時間有限,只用兩三分鐘改卷,甚少咬文嚼字,所以考生務必顧及改卷員的用戶體驗 (UX),以針對評分準則 (Marking Scheme) 而設計的技巧作答,練熟簡潔的答題框架,背熟中外名人事例,否則難避淘汰命運。

graph LR; id1(論點)-->id2(論據); id2(論據)-->id3(論證); id3(論證)-->id4(結論); style id1 fill:#ffffff,stroke:#BABABA,stroke-width:2px style id2 fill:#ffffff,stroke:#BABABA,stroke-width:2px style id3 fill:#ffffff,stroke:#BABABA,stroke-width:2px style id4 fill:#ffffff,stroke:#BABABA,stroke-width:2px

第一,答題框架的核心即依循基本的 論點 > 論據 > 論證 > 結論 結構作答,方便趕時間的改卷員批改,助人助己,更易取分。第二,中外名人事例即拋出令人有共鳴的關鍵字 ,包括名人名稱和歷史事件,令改卷員在頃刻之間得出好學生的結論,並予以分數。

兩款答題技巧的設計原意,與數位敘事技巧是如出一轍,追求快、狠、準,令目標受眾依照設計好的行為路徑表現,所以我一直用這套方法結合數據反饋訓練傳統創作者轉型,目前效果尚算不錯,其中一位的七月份的 YouTube 頻道平均觀看時間比六月多 36%。